证券配资公司 张良说:韩信不辞官归隐要比归隐活得时间长,韩信的必死局能破吗_刘邦_萧何_制度
张良与萧何都能迎来善终,唯独韩信不得善终。张良在归隐山林时,韩信曾亲自送别他,张良劝告他不要辞官,言外之意,若他辞去官职证券配资公司,只会更快走向死亡。张良的话隐含着深意,预示着韩信注定难逃死亡的命运。那么,韩信为何如此命运多舛?
表面上看,韩信的死因似乎很简单——不会做人。公元前201年,突然有人告发韩信谋反,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应该尽快出兵消灭韩信。刘邦在沉默片刻后,问了陈平的意见,陈平认为与韩信作战无望,必须运用计谋才能取胜。此时,竟无人站出来为韩信辩护,刘邦也最终采纳了陈平的计谋,将韩信捉拿归案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韩信显然是人心尽失,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,都不支持他,连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也愈发模糊。每当有人提及韩信的过错,众人似乎达成了统一意见——必须要除掉他。这种状况非常怪异。
一般来说,一个人即使地位再高,也应该有一些朋友,但韩信偏偏没有一个人可以依赖。他虽然凭借卓越的战功迅速崛起,但他的成功引发了很多人的嫉妒和不满。虽说韩信确实功勋卓著,但他并不是刘邦的“老班底”,这让他的上升之路更加引人注目。实际上,韩信最大的依靠就是刘邦,刘邦非常赏识人才,因此没有直接处死韩信,而是将他从楚王降为淮阴王,实际上已经是给了韩信一线生机。然而,韩信并没有因此收敛。
展开剩余75%有一次,韩信与刘邦共进餐饮,酒后失言,说出了让刘邦心生杀机的话:“大王能带十万兵,而我是多多益善。”这一句,彻底点燃了刘邦的杀心。刘邦不是宽容仁爱的君主,虽然他能容忍下属,但他性格逐渐变得偏激,忍耐到一定程度,便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。而当韩信说出这番话时,已经意味着他注定了死亡的结局。
此外,韩信还看不起樊哙。然而,樊哙在汉朝初期的地位相当高,而且与吕后关系密切。萧何曾对韩信有过知遇之恩,韩信的崛起与萧何密切相关,本应彼此有较深的情谊,但最终,韩信的死却几乎完全由萧何一手策划。由此可见,韩信的命运已经走到了绝路。
那么,韩信为何这么不会做人呢?难道仅仅是性格原因吗?
刘邦即位时,帝王制度尚处在初创阶段。在韩信心中,自己并非臣子,而是“士”。在秦始皇之前,所谓的天子并没有绝对的生杀予夺权力,诸侯之间依旧是平等的关系。即使项羽在当时拥有强大力量,他也从未认为自己是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。刘邦反楚时,并不算造反,顶多是诸侯争霸,大家本质上都是“王”,地位平等,除了谁的军力更强而已。
韩信的思想中,他与刘邦并无太大差别。在平定齐地后,韩信上书请求“愿为假王便”,这显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,他更希望成为真正的王。尽管他没有直接谋反,但从历史来看,只有嬴政、胡亥、刘邦三位皇帝,而韩信显然并没有当皇帝的雄心。当时,刘邦最早认识到秦始皇所建立的“皇帝制度”的重要性,但汉地人民还未完全接受这一制度。
当项羽劝韩信叛变时,韩信回应道:“汉王授我上将军印,予我数万众,解衣衣我,推食食我,言听计用,故吾得以至于此。夫人深亲信我,我倍之不祥,虽死不易。”这番话透露出韩信的忠诚与自信,他并不认为刘邦是主子,而是兄弟,自己是为“知己者死”,并非臣子。
韩信从未认同大汉的中央集权体制,他虽然未反抗刘邦,却也随时准备推翻现有的制度。若历史上换个皇帝,韩信可能没有那么多顾虑,但问题在于,他始终无法认同这一体制,最终导致了他无法生还。因此,以韩信的性格和理念来看,他的结局注定是死路一条。
相对而言,萧何由于深刻理解汉朝的制度,始终活得平稳无虞。而张良虽有计谋,但他并不涉及实权,且受道家思想影响,知道何时进退,因此他得以善终。而韩信,如果他愿意投降吕后,或许还有一线生机,但由于他有原则,拒绝低头认错,这也是他最致命的缺点。最终,韩信未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规则,注定走向了悲剧的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